与铜“对话”58载:绍兴铜雕大师赵秀林延绵东方技艺
中新网绍兴电(记者 项菁)一凿一刻,耗时10多天,又一铜雕抗疫题材作品出炉。对于68岁的赵秀林而言,疫情期间“宅家创作、线上传播”的新模式为传承绍兴铜雕技艺,铺设了新路。
早在春秋时期,江南水乡绍兴一带盛行青铜器的铸造和雕刻技术;汉唐时期,这里成为中国铜镜铸造中心;21世纪以后,绍兴铜雕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揭开了他与铜“对话”、延绵东方技艺的58载岁月。
赵秀林铜雕作品欣赏
“1902年,我爷爷开起一家‘阿一铜镴店’,后来父亲延续了父辈的铜雕技艺。”赵秀林出身于“铜匠世家”,在长辈的指导下,他10岁就握起了榔头、摸上了铜板,“1976年父亲离世时嘱咐我:铜雕千万不要丢。”
记着父亲的话,赵秀林将传承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一边工作一边坚守铜雕技艺。他介绍,绍兴铜雕是使用金属工具对铜制品进行文字或图案凿刻处理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其他铜雕不同,绍兴铜雕融贯了木雕、石雕等雕刻技法,创作题材多取于绍兴水乡风土人情。
赵秀林铜雕抗疫作品《悬壶济世》。
“正因如此,铜雕手艺要求很高。那时候我想着,再不抓紧用铜雕作品来呈现社会和文化,就真的来不及了。”赵秀林回忆,1998年他决定抛开工作,把铜雕当成事业,一门心思专研铜雕。
水乡风情、古越历史、伟人铜像……在绍兴市越城区书圣故里“绍兴铜雕展示馆”,铜雕作品琳琅满目,奖项奖杯也不胜枚举。赵秀林拿起一只奖杯向记者介绍,2009年,他以绍兴兰亭文化为题材创作的铜雕《兰亭序》,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其实铜雕一路传承下来真的不容易,那时候能得到肯定,感觉非常欣慰。”
赵秀林铜雕作品欣赏
千万次捶打,千百件铜雕作品……这既是赵秀林对父亲嘱托的实践,也是他对中国千百年历史的铜雕技艺的爱与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是少不了的命题,赵秀林深谙其道,“传承不是说埋头创作几个作品就了事的,作为中国手艺人,不仅要创作贴合时代需求的作品,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更要让技艺和作品通过传播让社会更多人知晓。”
铜雕铜雕作品《水乡船歌》
除了新建铜雕体验店、传授后辈铜雕技艺、“走出去”参加展览等,年近古稀的他,还放眼网络市场,在儿子赵刚的协助下,线下优秀的铜雕作品被“搬”到线上,或展示传统技艺,或销售至更多铜雕伯乐。
赵秀林铜雕作品《开国大典》
捣药罐《悬壶济世》、刻铜铁壶《坚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宅”家抗疫的一员,赵秀林一边静心创作抗疫题材等铜雕作品,用艺术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感恩与支持,另一方面他也积极“触网”,开拓传统艺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传播新模式。
“疫情之下,我们在不少短视频平台发布了抗疫主题的铜雕作品,也在淘宝、有匠等平台开直播。”赵刚介绍,“大家都‘宅’在家里,有更多时间了解传统技艺,老爷子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粉丝量、点赞量和销售量。”
赵秀林大师举行收徒仪式现场
千锤百炼出精品,千方百计传技艺,凭借一块铜、一把锤,赵秀林凿出了他的“铜雕人生”。(完)
- 上一篇:世界读书日 | 喝一杯美酒,读一本好书
- 下一篇:134天可以做什么?
- 最新发布
- 民建爱心妈妈情暖童心 涪陵百胜镇小学“六一”洋溢温情大爱
- 情定长岗坡!广东省罗定市举行“520”集体婚礼 倡导婚俗新风
- 探秘“本草撷华”:运城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器具展华彩绽放
- 梁平区义门陈文化传播中心开展“义门文化新内涵”活动
- 山东济宁:科技“外卖”进麦田 点单服务促春耕
- 《关键词:三月三歌圩是骆越后裔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
- 中国中煤新集设备维修公司:让一线员工当“主角”
- 中国中煤新集设备维修公司:不惧挑战攻坚克难 挥戈奋进勇谱新篇
- 江西:遂大高速最长五指峰隧道施工稳步推进
- 湖南省岳阳市政府口岸办赴河南省周口市考察调研临港产业国际贸易
- 山东济宁:数据多跑 路群众少跑腿
- 江西:高速建设者 喜迎“世界微笑日”
- “三打三防”专项行动为锚点,黄陵铁警开展专项警情模拟以练促战
- 山东鱼台:小棉花开满致富路
- 江西遂川:公路助力沿线发展“快车道”